1. 简单百科
  2. 蜜蜂

蜜蜂

蜜蜂属(学名:)是一种社会性全变态昆虫,在分类学上属于蜜蜂科蜜蜂属昆虫。原始的蜜蜂属出现于渐新世,距今已有3000~4000万年。蜜蜂营群体生活,生活在蜂巢里。每一个蜂群由蜂王雄蜂工蜂组成。它们形态特征各不相同,蜂王的身体最大,腹部末端有螫针,是和别的蜂王相斗的工具,它的生殖系统发达,可以活4~5年。雄蜂身体健壮,翅较长,生殖系统发达,交尾后,不久就死去。工蜂身体最小,头部有一对触角,有触觉和嗅觉作用,也有针,并和体内毒腺相通,是攻击敌害的工具。但工蜂生殖器官发育不全,不能繁殖后代。

蜜蜂属有9个现生种,中国有大蜜蜂黑大蜜蜂小蜜蜂黑小蜜蜂东方蜜蜂西方蜜蜂6个种,另3种分别是马来西亚的沙巴蜂和绿努蜂,以及印度尼西亚的印尼蜂。其中大蜜蜂、黑大蜜蜂、小蜜蜂、黑小蜜蜂是蜜蜂属中比较原始的4个种,仅分布于热带亚洲地区,在大树干下、悬岩下和杂树从中营巢,由于好迁飞,生产性能差,极少有人饲养。蜜蜂属中的每个种又可以分为若干地理亚种(品种),同一个种之内的各品种之间可以互相交配,不同的种之间不能交配,具有生殖隔离的特性。

蜜蜂是有益的昆虫。蜜蜂能酿造蜂蜜,蜂蜜可以食用、药用。工业上也要用蜂蜜,蜜蜂产生的蜂蜡在工业上有广泛的用途,可用来制造蜡纸和蜡笔。蜜蜂能产生蜂毒,可用来作药用,工蜂所制造的蜂王浆是很好的滋补品。另外,蜜蜂在采花蜜过程中,可以帮助传粉,可以大大提高果树和农作物的产量。

命名与起源

物种命名

蜜蜂在分类学上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昆虫纲(Insecta),膜翅目(Hymenoptera),细腰亚目(Apocrita),针尾部(Aculeata),蜜蜂总科(Apoidea),蜜蜂科(Apinae),蜜蜂亚科(Apinae),蜜蜂属(Apis)。其中蜜蜂属是蜜蜂总科中进化得最完善的一个属。

1758年,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Linnaeus)首次记载蜜蜂第一个属(Apis)和第一个种(Apis mellifera L.)。1980年,由于采集标本的范围对蜜蜂生物学的研究限制和有些蜜蜂新种类的证据不足等原因,当时世界公认的蜜蜂属种类只有4种,即大蜜蜂(Apis dorsata Fabricius)、小蜜蜂(Apis florea Fabricius)、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 )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卡尔?冯?林奈)。1985年,中国的学者对来自云南省的6种蜜蜂进行对比研究后认定,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 Smith)和黑小蜜蜂(Apis andreniformis Smith)是独立的蜂种,并确定了它们的分类地位。1988年,外国的学者又确立了沙巴蜂(Apis koschevnikovi Buttel Reepen)为独立的蜂种,至此,世界上确立的蜜蜂为7个种。1998年,德国的尼古拉夫妇(Koeniger and Koeniger's)和马来西亚的丁格(Tingek)发现的一个蜜蜂新种——绿努蜂(Apis nulunsis Tingek Koeniger and Koeniger);同年,G.w.Otis and S.Hadisoesilo经过对比研究,确立了分布于印度尼西亚苏拉威西岛菲律宾苏拉威西蜂(Apis nigrocincta Smith)为一个独立蜂种。至此,蜜蜂属现生存的蜜蜂种类已达9种,自然分布于亚洲、欧洲和非洲。

黑小蜜蜂(Apis andreniformis Smith)、小蜜蜂(Apis florae Fabricius)、黑大蜜蜂(Apis laboriosa Smith)、大蜜蜂(Apis dorsata Fabricius)、沙巴蜂(Apis koscheunikovi Buttel Reepen)、绿努蜂(Apis nulunsis Tingek,Koeniger and Koeniger)、苏拉威西蜂(Apis nigrocinta Smith)、东方蜜蜂(Apis cerana Fabricius)和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 L)。

物种起源

起源时间

古生物学家在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相继发现了一些蜂类的琥珀化石。发现这些化石蜜蜂共包括已绝灭的9个种、7个亚种和现存的2个种,集中分布在古北区(欧亚古大陆温带区)、东洋区(热带、亚热带区)和非洲区(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截止到21世纪20年代,发现的最早的古蜜蜂化石为缅甸北部的琥珀化石,该蜜蜂为缅甸的琥珀色黄蜂(Melittosphex burmensis),它已经具备传花粉的最简单形态结构。而最早的现代蜜蜂发现于中始新世的波罗的海琥珀,距今4500万年。结合其他已知的化石资料分析,蜜蜂的早期种类应发生在早白垩世早期(或更早些时代),至晚白垩纪,距今1.35亿~0.7亿年。这一时期,已知有华北古陆北泊子古蜜蜂。

起源地点

关于蜜蜂的起源地点,目前学术观点不统一。一是蜜蜂的起源地在华北古陆,理由是在中国山东省莱阳县北泊子中生代早白垩世年代(1.3亿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迄今为止最古老的北泊子古蜜蜂化石;二是蜜蜂的起源于东南亚,原因是通过分析现有蜜蜂属中蜜蜂的地理分布、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和蜂毒的氨基酸顺序得出的研究结果;三是蜜蜂的起源于非洲,直接证据来自2006年蜜蜂分子生物学最新研究成果,Whitfield等(2006)分析了蜜蜂基因组的1000多个单核昔酸多态变化规律,结果发现蜜蜂起源非洲并曾经两次“走出非洲”,恰如人类起源非洲然后逐渐迁徒到欧亚大陆和美洲大陆。

形态特征

蜜蜂的身体可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其身体表面具有甲壳质的外壳,含有色素,构成蜂体的颜色,腹部各节间膜相互连结,体表密生绒毛,可保护身体,也有保温作用。

3种蜂的形态蜜蜂身体分头、胸、腹三部分,其身体表面具有甲壳质的外壳,含有色素,构成蜂体的颜色,腹部各节间膜相互连结,体表密生绒毛,可保护身体,也有保温作用。头两侧有肾形的复眼一对,头顶呈倒晶字排列单眼3只,是蜜蜂的感光器官。两复眼之间有触角一对,能伸屈自如,上面由各种附属器组成,是主要的触觉和嗅觉器官。头下端有口器,构造复杂:两个上颚,起着咀嚼、清巢、筑巢和抗敌等作用;喙是一根弯曲的长管子,管内有一根长毛的舌,用来吸蜜汁和水,是采取活动的主要器官之一。

蜜蜂的胸部生有3对足、2对翅。前、中、后3对足,分别生长在前胸、中胸、后胸的腹板两侧。前足短,后足长,中足居中。前、后两对翅,分别生于中胸、后胸的背板两侧,前翅大,后翅小。蜜蜂腹部末端生长蜇针。蜇针上有倒向的锯齿,当蜜蜂蜇刺时,由于倒齿的原因,蜇针拔不出来。但3种蜜蜂由于卵质不同,发育不同,它们在形态上有明显的区别。

蜂王:头部近圆形,身体比工蜂大,体重约为工蜂2倍。腹部椭圆形。翅膀短而窄。采集花粉器官、蜡腺退化。

工蜂:头呈三角形,上颚发达,喙长、翅膀大可覆盖腹部。采粉器官、蜡腺及螫针发达。

雄蜂:头部圆形,复眼发达,占头部一半。腹部圆形,很粗,翅膀既宽又长,口器、采粉器官退化,无螫针。

物种分布

世界分布

蜜蜂属现生存的蜜蜂种类已达9种,自然分布于亚洲、欧洲、大洋洲和非洲,其中大蜜蜂黑大蜜蜂小蜜蜂黑小蜜蜂仅分布于热带亚洲地区;东方蜜蜂的分布范围除热带亚洲地区外,已延伸至温带亚洲地区;西方蜜蜂分布范围则已超出了亚洲,遍及世界绝大多数地方。

中国分布

在中国东北和新疆等北方地区基本上以西方蜜蜂分布为主;中部和南方山区以中华蜜蜂分布为主,如四川省重庆市云南省贵州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福建省江西省浙江省陕西省等;北方和中部平原以意大利蜜蜂分布为主。

生活习性

社会性

蜜蜂是营群体生活的昆虫,蜂群是蜜蜂生活和生产的基本单位,通常由一只蜂王、几千到几万只工蜂、几百到上干只(繁殖期)雄蜂组成,其中的任何一个体,都不能脱离群体而独立生存。三种蜂数量是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蜂种不同、蜂王的优劣不同,蜂群的大小也不一样。群势较强的意大利蜂群在强盛季节可维持蜂群工蜂数量高达6万只以上,而在恢复繁殖时,较差蜂群的工蜂数量可少至数千只。中蜂群在强盛季节,较好的蜂王也只能维持3万~4万只蜂的群势。

食性

蜜蜂的食物一类是富含蛋白质的花粉则作为身体成长所不可缺少的组成材料;另一类是富含糖分而几乎没有蛋白质的花蜜,是采集蜂的唯一的食粮,供给蜜蜂自身所需要的热量和活动的原动力。这两种东西都是蜜蜂在花丛中采来的。

食性可分为3类:多食性,即它们并不会特别地钟情于哪一类植物,而是在不同科的植物上或从一定颜色的花上(不限植物种类)采食花粉和花蜜,例如如意蜂和中华蜜蜂。寡食性,即它们不会乱吃东西,而是有选择地自近缘科、属的植物花上采食,例如苜准蜂。单食性,即它们只会自某一种植物或近缘种上采食,例如矢车菊花地蜂。

蜜蜂各种类采访的花朵与口器的长短有密切关系:例如切叶蜜蜂科、条蜂科和蜜蜂科的种类由于口器较长,则采访豆科唇形科等具深花管的花朵;而隧蜂科、地蜂科、分舌蜂科等口器较短的种类采访蔷薇科、十字花科伞形科毛茛科开放的花朵。

节律性

蜂王在巢室内产卵,幼虫在巢室中生活,营独栖性生活的幼虫取食雌蜂贮存于巢室内的蜂粮,营社会性生活的幼虫由工蜂喂食,待蜂粮吃尽,幼虫成熟化蛹,羽化时破茧而出。一般雄性出现比雌性早,寿命短,不承担筑巢、贮存蜂粮和抚育后代的任务。雌蜂营巢、采集花粉和花蜜,并贮存于巢室内,寿命比雄性长。

营巢性

蜜蜂是技术精湛的建筑专家。蜜蜂从蜜源植物中采集到花蜜后,自身体内会分泌一种蜂蜡物质,蜜蜂会把分泌的蜂蜡重塑成六角形的蜂房,每个蜂房的底部由三个完全相同的棱形拼接,整个蜂巢由无数个正六边形的蜂房拼接而成。这种蜂巢的结构可最大限度的节约空间和材料,使各个蜂房相互连接,变得十分稳固,最后拼合成整块巢脾,整个巢脾统一有序。

斗争性

蜜蜂爱巢护家,方向感特强,出外采蜜采粉时会牢记巢箱位置,返回时不易走错巢门。偶尔走错巢门时也会被其他蜂群的守卫蜂挡在门外不让进入,强行进入后会引起厮杀,被其他蜂群咬死。当蜜源缺乏,无蜜可采时,个别蜂群为了生存会冲进其他蜂箱盗取贮存的蜂蜜,为了护卫“家产”,被盗蜂群会与其展开誓死搏斗。

交流性

昆虫纲中,蜜蜂属于高级进化的类群,它们可以进行“语言”信息的传递,觅食的蜜蜂在返回蜂巢时通过“舞蹈”动作,如表演“圆舞”和“8字舞”,舞蹈的不同节奏,相对蜂巢和太阳的方位以及腹部的摆动都向即将出发的工蜂传递出花粉和花蜜源地的距离和方位的信息。

分类与分工

蜂群是一个独立的生物单位,它通常是由一只蜂王、数万只工蜂和几百只雄蜂(只有繁殖季节有)组成的,各个体不是简单地聚集在一起,而是互相分工合作,互相依存。又将其分为蜂王、工蜂和雄蜂统称为三型蜂。

蜂王:在一个蜂群里,数以万计的蜜蜂中只有一只蜂王。蜂王的唯一职能是产卵,生育后代。在正常的情况下,每昼夜可产卵2000粒以上,几乎超过自身的体重。蜂王产卵分受精卵和末受精卵两种。受精卵发育成蜂王或工蜂,未受精卵发育成雄蜂。蜂王产卵的种类是依巢房大小而定的,产在房眼较小的工蜂房中,是受精卵,产在房眼较大的雄蜂房中是末受精卵。

工蜂:工蜂是蜂群中的工作蜂,它是生殖器官发育不完全的雌性蜂,担负蜂群里的全部劳务,如采蜜、采花粉、采水、采胶、筑巢、分泌蜂王浆、哺育幼虫、哺养蜂王、清理蜂巢、酿蜜、保卫等工作。

雄蜂:雄蜂一般出现在分蜂季节,数量百只以至上千只,唯一职能是与处女蜂王交配。

蜂群中三种蜂分工合作,共同维持蜂群的群体生活。正常蜂群中除具有蜂王、工蜂和雄蜂外,有时也会有一些异常蜂,如既有雄性组织、器官,又具有雌性组织、器官的雌雄嵌合体因未受精卵却发育而成的无父工蜂等。

生长繁殖

物种生长

蜜蜂属全变态昆虫,其发育需经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蜜蜂发育阶段长短因蜂种、温度等外界条件不同而略有差异。

卵是一个大型细胞,形似香蕉,呈乳白色。卵初孵化不久,呈新月形平卧在巢房底,就能强烈吸食蜂王浆。蜜蜂在美国白灯蛾的发育期内,差不多1分钟要喂1次。由于蜜蜂属外骨胳动物,体壁坚硬,幼虫生长到一定程度,必须蜕去旧皮,这种现象叫蜕皮。蜜蜂的幼虫蜕皮4—5次,在每一次蜕皮后,身体显著增大,这时幼虫呈环状,几乎占满整个巢房,色白晶亮,头部发达,工蜂就将巢房口封上一层蜡盖,养蜂术语上叫“封盖子”。幼虫在封盖的巢房里吐丝作茧,脱去最后1次皮,变为不食不动的蛹,这个过程叫蛹化(又称化蛹)。蜜蜂蛹期,是在幼虫已有各种器官芽的基础上,发育形成适于成虫生活的身体构造。蛹体内组织形成以后,就成了成虫,也即蜜蜂。它以体躯的活动,啮破房盖从巢房爬出来,这一过程叫羽化。蜜蜂羽化一出来,立即在蜂巢内作爬行活动,也就完成了它变态的全部过程。

蜜蜂的三种个体的发育过程是不同的,各有其发育的特殊性。

蜂王的发育,蜂王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工蜂对蜂王台里的受精卵特别照顾,一直到幼虫化蛹以前,始终饲喂王浆,使蜂王幼虫浸润在王浆上面。王浆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生物激素.对母蜂幼虫的生长发育,特别是对雌性生殖器的发育起重要的促进作用。

工蜂的发育,工蜂也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哺育工蜂对它的照料不如对蜂王幼虫那样周到,仅在孵化后的头三天内饲喂蜂王浆,而自第四天起就只饲喂蜜粉混合饲料,从而使工蜂的生殖器官发育受到抑制,直到羽化为成蜂,其卵巢内仅有数条卵巢管,失去了正常的生殖机能。工蜂的寿命一般是三十至六十天。在北方的越冬期,工蜂较少活动,可活五、六个月。

雄蜂的发育,雄蜂是由未受精卵发育成的。在较大的雄蜂房里发育,工蜂对它的哺育也较好。整个发育过程,雄蜂幼虫的食量要比工蜂幼虫大一、二倍。雄性生殖系统的发育需要较长时间,羽化出房后还要经过八至十四天左右才能达到性成熟。雄蜂性成熟时,其精巢内的精小管有大量的精子成熟,并逐步地排到贮精囊中。其精子的数量和活力,对蜂群后代的遗传性状和发育具有直接影响。

物种繁殖

蜜蜂是通过个体增殖和群体繁殖来实现种群的繁衍。这种繁衍方式在昆虫界是独有的。蜂群内蜂王产卵繁殖后代,增加工蜂和雄蜂的数量,而增加的个体依然生活在同一群体中,增大的群体依然生存在同一个蜂群中。没有增加新蜂群。

而蜂群繁殖新群采用群体分裂(蜂)的方式实现,由老蜂王带一半工蜂、雄蜂飞离老巢去建造新巢,称为分蜂。老蜂王把老巢留给新的处女蜂王,处女王交尾(配)成功后只专职产卵,其他工作由工蜂承担,这样新蜂群立即能强壮起来。

在交配的季节里,雄蜂离开蜂巢来到“雄蜂聚集区”,通常雄蜂聚集区的选择会远离蜂巢,避免近亲交配。当成熟的处女王出巢飞入“雄蜂聚集区”时,所有雄蜂会争先恐后跟随蜂王飞舞,但只有体质最为优良的雄蜂能坚持追随到最后并获得与处女王交配的权力,随后蜂王会将收集到的精子储存在储精囊中带回蜂巢产卵。处女蜂王交配成功后,与母亲共营蜂群,几个月后老蜂王死去,变为新蜂王群。在社会性昆虫中,唯有蜜蜂属的种类是通过群体的分裂来繁殖新群体,是昆虫界中最“先进”的繁殖方式。

养殖技术

选地过箱

放蜂场地首选干燥清洁且向阳背风的区域,根据蜂群数量、场地大小、饲养方式等,为其提供充足的蜜源植物。同时蜜蜂过箱前,应具备适宜的外部环境条件,蜂群应包括一定数量的卵、幼虫、蛹,通常群势在3脾以上。宜在温度20℃以上且气温稳定、晴朗无风的条件下进行。

饲养管理

在饲养蜜蜂过程中,要选择优质蜂王,一些蜂的养殖可运用双王夹箱饲养或继箱饲养,过程中要确保充足的群内饲养饲料。到繁殖期,必须要将保温工作做好,确保饲料充足,进一步增强蜂群群势,加强人工育王,同箱饲养双王,对病虫害展开有效防治。同时注意越夏阶段管理,以及蜂群越冬阶段管理,同时做好天敌防治。

疾病防治

囊状幼虫病以及欧洲幼虫腐臭病是威胁一些蜜蜂幼虫的主要病症,日常饲养注意蜂场消毒,及时清理旧巢脾,保持养殖环境卫生清洁,培养抗病性能强的蜂王,喂优质饲料等,还可采取以中草药疗法为主的药物预防和治疗,或在饲料中加入广藿香、甘草等中药汁液喂养,起到有效增强抗病能力的作用。

主要品种

小蜜蜂

分布于中国的云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等地。国外分布于东南亚、南亚、阿曼北部、伊朗南部。

小蜜蜂个体小,工蜂体长7~8毫米;腹部第1~2节背板为暗红色,其余各节为黑色;胸部绒毛短而黄,腹部背板绒毛短而黑。栖息在海拔1900米以下、年平均气温为15~22℃的地区。露天筑巢,只有很小一片巢脾,筑于灌木丛或杂草丛中,离地面只有20~30厘米。进行季节性迁飞,蜜源贫乏时也会迁飞。

大蜜蜂

大蜜蜂又名排蜂,分布于中国的云南南部、广西南部、西藏自治区南部、海南省和台湾。国外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西不超过印度河,东至菲律宾群岛

大蜜蜂工蜂体长16~18mm。体黑色、细长。前翅黑褐色并具紫色光泽。体毛短而密,颜面毛短而稀,灰白色;第1至第3腹节背板被短而密的橘黄色毛,其余各节被黑褐色短毛。大蜜蜂随季节不同有明显迁徙习性。5~8月在高大的阔叶树上筑巢繁殖。9月以后迁移到海拔较低的河谷边的灌木丛中营巢。可进行人工驯养。

东方蜜蜂

广泛分布于亚洲,主要是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其次是温带地区。其分布范围十分广阔:南至印度尼西亚,北至乌苏里江以东,西至阿富汗和伊朗,东至日本

工蜂体长10~13mm,体被褐色毛。雄蜂体长11~13mm,体黑色,被褐色绒毛。蜂王体长13~16mm,体色有两种:一种是腹部黑色带明显,黄色斑灰暗,全身呈黑色;另一种黄色斑明亮,黑色带窄,全身呈枣红色。东方蜜蜂行动敏捷,嗅觉灵敏,善于利用零星蜜源,喜欢新脾。适于山区定地饲养。

西方蜜蜂

西方蜜蜂简称西蜂,原产于中近东、欧洲和非洲,由于欧洲移民的携带和商业上的交流,现已遍及除南极洲以外的各大洲。蜂王、工蜂、雄蜂分化明显,个体大小与东方蜜蜂相似;体色变化很大,从黑色至黄色。工蜂腹部第6背板上无绒毛,后翅中脉不分叉。

在自然状态下,西方蜜蜂在洞穴中营巢。对温带、亚寒带的蜜源、气候等环境条件有较好的适应性,采集力、产卵力较强,一般能维持较大的群势,性情较温驯,经济价值较高。其中欧洲黑蜂、意大利蜂、卡尼鄂拉蜂和高加索蜂是公认的经济价值最高的品种,对现代养蜂业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成为世界性蜂种。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蜜蜂是有益的昆虫,全身都是宝,能酿造蜂蜜,蜂蜜可以食用、药用。同时蜜蜂产生的蜂蜡在工业上更有广泛的用途,可用来制造蜡纸和蜡笔。

生态价值

蜜蜂在采花蜜过程中,可以帮助传粉,是优秀的“媒人”。在繁花盛开的季节,蜜蜂便会寻花而飞,采蜜采粉,为雌花蕊和雄花蕊“做媒”,经它们牵线之后,植物能更好的进行繁殖,大大提高果树和农作物的产量。世界上约1/3的食物与蜜蜂传播花粉的行为直接相关,如果蜜蜂灭绝,将会出现食物匮乏、饥饿等问题,所以蜜蜂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促进了自然界的平衡。

相关文化

蜜蜂的文化意义代表勤劳而勇敢的正面形象,深受人们喜爱。每当百花盛开时节,群蜂劳作。面对此情此景,就有古人云:“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所以蜜蜂寓意着勤劳的形象。

参考资料

检索结果.检索结果.2024-08-24

蜜蜂.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08-23

蜜蜂.itis.2024-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