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柴胡
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为伞形科(Apiaceae)柴胡属(Bupleurum)多年生草本。又名硬苗柴胡、竹叶柴胡等。北柴胡生于向阳山坡岸旁、林缘灌丛或草丛中,喜光、耐寒、耐旱。分布于朝鲜、越南,及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华东和华中地区。
北柴胡高达90厘米。主根褐色,坚硬。茎上部多回分枝,长而开展,常呈之字曲折。基生叶披针形,基部缢缩成柄;茎中部叶披针形,叶鞘抱茎,叶表面鲜绿色,背面淡绿色,叶背常有白霜。复伞形花序有花5-10;花瓣鲜黄色,顶端2浅裂;花柱基深黄色。果椭圆形,褐色。花期9月,果期10月。
北柴胡是中药材柴胡的基源植物,有“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等作用,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同时作为药用作物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在中国陕西、山西省、甘肃省等省份有大量种植。
形态特征
根
北柴胡主根褐色,坚硬。
茎
北柴胡茎表面有细纵槽纹,实心。茎上部多回分枝,长而开展,常呈之字曲折。
叶
北柴胡基生叶披针形,长4-7厘米,宽6-8厘米,先端渐尖,基部缢缩成柄;茎中部叶披针形,长4-12厘米,宽0.6-3厘米,有短尖头,叶鞘抱茎,7-9脉,叶表面鲜绿色,背面淡绿色,叶背常有白霜。
花
北柴胡花序类型为复伞形花序,多成疏散圆锥状;总苞片2-3或无,窄披针形;伞辐3-8,纤细,长1-3厘米;小总苞片5,披针形,长3-3.5毫米,宽0.6-1毫米;伞形花序有花5-10;花瓣鲜黄色,上部向内折,小舌片矩圆形,顶端2浅裂;花柱基深黄色。
果实
北柴胡果椭圆形,褐色,长约3毫米,两侧略扁,棱狭翼状,淡褐色。
物种分布
北柴胡分布于朝鲜、越南及中原地区。模式标本采自中国山东省,东北地区、华北地区、西北、华东和华中地区各地有分布,如山东、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等。
生长习性
北柴胡生于海拔200-950米的向阳山坡路边、岸旁、林缘灌丛或草丛中。喜光、耐寒、耐旱。喜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yaozh。喜稍冷凉而又湿润的气候,忌高温和涝洼积水。年生育期为80-100天。花期9月,果期10月。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北柴胡是靠种子繁殖后代的。野生条件下1年生北柴胡基本不开花,2年生北柴胡开始开花但结子很少,3年以后才进入开花结子旺盛期。
人工繁殖
播种繁殖
北柴胡的人工繁殖一般为种子繁殖。北柴胡的播种可在春季或秋季进行,春季播种时应采用沙藏处理过的种子。北柴胡为根系药材,种子细小,因此整地时应该深翻细耙。
组织培养
已有研究利用北柴胡的茎段及叶片作为外植体,进行启动、诱导、生根、移栽等过程,构建了北柴胡的快速繁殖体系。研究表明6-BA对北柴胡芽的增殖作用最大,适当浓度的NAA和DSC配合使用对于北柴胡试管苗的生长和根的诱导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栽培技术
选地与整地
选择深厚肥沃,土质疏松及排灌良好的沙壤土地。在播种前深翻土壤,整平耙细,结合整地施加底肥。
播种与定植
播种时选择饱满度较高的北柴胡种子,使用适当浓度的生长激素浸种可提升种子发芽率。播种方式为条播或撒播,播前先浇透水,播种后用湿润细土覆盖,并覆盖草苫子保温保湿。春播15天后可出苗,秋播翌年春天出苗,苗出齐后选阴天将草帘除去。
田间管理
适时中耕除草,并于第二次中耕时定苗,此后每月除草1次,直至封冻。6-8月为北柴胡的旺长季节,应开沟追肥,追肥后及时浇灌。越冬前浇透水并施加肥料。不留种的柴胡可在花期摘心除蕾,以减少植株营养消耗,提高柴胡的产量和质量。
采收
北柴胡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挖为宜。人工栽培二年生的植株于秋季植株开始枯萎时即可用药叉采挖。采挖后剪去残茎和须根,抖去泥土,晒干备用。华东一些省区收全草入药,可在播种当年秋季和第二年收根时割取茎叶,晒干即可。
病虫害防治
病害
北柴胡常见病害有锈病、斑枯病等,虫害有黄凤蝶、赤条椿象等。病害防治应清洁田园,及时处理病株,发病后可采用绣粉宁或波尔多液等杀菌剂倍液喷雾。
虫害
北柴胡虫害防治除人工捕捉外也可使用敌百虫等杀虫剂喷洒。
植物危害
大部分中药柴胡药材来源于北柴胡的干燥根。在实际应用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柴胡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时有使用柴胡而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报道,尤以日本大规模的柴胡中毒事件最为严重,虽中医学者认为此为误用而非毒副作用造成的。柴胡在药典规定的剂量用法时毒性很小,但长时间、大剂量服用时则有显著的肝肾及血液系统毒性。柴胡皂苷和芳香油是柴胡的主要毒性成分,其毒性大小与两者的含量有关。此外,柴胡毒性作用还与药材品种、炮制方法和提取方式等有一定的关系。
功用价值
经济价值
2012年柴胡商品调查结果显示,栽培柴胡种质以北柴胡为主。中国华中地区是北柴胡的主产地之一,种植面积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所产柴胡商品药材也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中国甘肃省陇西和庆阳地区最早开始种植北柴胡,北柴胡种植面积一度达可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中国山西省及陕西省也大量种植北柴胡。
药用价值
2020 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柴胡药材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或红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又称南柴胡)的干燥根。中医学中柴胡指一类传统大宗中药材,最早记载于《神农本草经》,称“柴胡,味苦平。主心腹,去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久服,轻身明目益精。”。临床用于治疗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胸胁胀痛、月经失调、子宫脱垂、直肠脱垂等。中国已将柴胡提取物制为柴胡注射液、柴胡滴丸等药品。其方剂有《柴胡疏肝汤》《柴胡黄连膏》《四逆散》等。
近似种辨识
柴胡属内物种外在形态相似且分布区多有重叠,难以区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药用柴胡只有北柴胡及红柴胡2种。现用的北柴胡多为其本种及3个变种,分别为北京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f.pekinense)、百花山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f. octoradiatum)以及多伞北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f.chiliosciadium)。北柴胡与红柴胡的区别在于:北柴胡主根褐色,红柴胡主根红褐色,根颈有毛刷状叶鞘状纤维;北柴胡叶披针形,红柴胡叶线型或线状披针形,基部叶片叶缘为白色软骨质。
参考资料
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2023-03-31
World Plants (Complete List).worldplants.2023-03-31
红柴胡Bupleurumscorzonerifolium.iPlant 植物智——植物物种信息系统.2023-03-31
柴胡.yaozh.2023-03-31
柴胡.万方医学网.2023-03-31
柴胡有关通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23-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