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特中旗
乌拉特中旗,巴彦淖尔市下辖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北与蒙古国交界,东与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固阳县为邻,南与乌拉特前旗、五原县、临河区、杭锦后旗相依,西连乌拉特后旗。旗人民政府驻地海流图镇。截至2022年末,乌拉特中旗常住人口为10.91万人。截至2023年10月,乌拉特中旗总面积22868.11平方千米,全旗辖10个苏木镇。
乌拉特中旗地处内蒙古高原西部,主要为南部山前平原、中部山地、北部丘陵高原3种基本地貌,属大陆性干旱气候。乌拉特中旗是匈奴发祥地。清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元太祖弟孛儿只斤·拙赤合撒儿后裔率乌拉特部由呼伦贝尔草原西迁而来,分设乌拉特前、中、后旗,自此始有建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乌兰察布市。1952年10月15日,乌拉特中旗、后旗合并,称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8年5月划归河套行政区,7月隶属巴彦淖尔市。1981年9月更名为乌拉特中旗。2004年8月26日,巴彦淖尔盟正式撤盟设市,乌拉特中旗改隶巴彦淖尔市。
2022年,乌拉特中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3.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8.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42.8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1.35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5.5:37.9:36.6。
乌拉特中旗主要景点有新忽热古城、温根塔拉草原、希热庙等。2022年,入选“2021—2025年度第二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名单”。2023年,入选“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名单”。
历史沿革
清顺治五年(1648年),设乌拉特中旗。次年迁至乌拉特草原,亦称乌拉特中公旗。旗府设在乌拉山前哈达门沟口南。清至民国初,中公旗辖阿鲁科尔沁旗、高勒、玛拉图尔、米日、乌布尔科尔沁、准6个苏木。民国时,北与土谢图汗部、三音诺彦部交界,东南与东公、西公旗衔接,西与阿拉善厄鲁特旗为邻。至民国末年,旗衙门先后设昆都仑花、达巴干高勒北口、伊和乌力吉图、温都尔朱斯林拉、毕其格图、巴日哈山、阿古吉玛塔拉白、宝日罕图、乌力吉图、宝日胡硕、乌兰陶勒盖、川井、东升庙、德日素诺尔、本巴台等地。辖查干胡硕、德力素诺尔、道劳其3个苏木,台梁1个区。苏木辖嘎查,区辖乡。
1950年7月18日,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在本巴台(今呼勒斯太苏木乌珠尔嘎查北)成立,旗下设3个努图克、1个区。努图克和区下设30个嘎查、5个行政村。巴音温都尔努图克辖哈那图、阿布拉图、朱斯木拉、潮格温都尔、乌兰陶勒亥、善岱、本巴图、布古台、西尼乌素、保日毕、巴音乌力吉、北12个嘎查。德力素诺尔努图克辖伊很查干、巴音高勒、巴音满都呼、乌兰敖包、乌力吉图、川井、呼勒斯太7个嘎查。沙布格努图克辖温根特格、道劳其、沙门特、东达乌素、巴音保日、那林哈日、巴音诺尔、哈太8个嘎查。台梁区辖昆都仑庙、南关井、聂耳图3个嘎查和南排、老爷庙圪卜、台梁、点力素太、张三壕5个行政村。
1951年9月旗政府迁驻海流图。
1952年10月15日,乌拉特中旗与乌拉特后旗合并,组成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政府驻地海流图。
1981年9月乌拉特中后联合旗更名为乌拉特中旗。旗府驻海流图。辖桑根达来、巴音、乌兰、川井、巴音杭盖、杭盖戈壁、呼勒斯太、温更、巴音哈太、新忽热、石哈河、此鸟老鸟图、郜北、永胜、德岭山、乌加河、宏丰、石兰计、红旗19个公社及海流图镇和巴音、巴音杭盖(呼格吉日图牧场)、杭盖戈壁(种畜改良场)、温更、巴音哈太(种畜改良场)5个合营牧场,东风良种场(此鸟老鸟图农场),同和太国营牧场。
1982年取消5个合营牧场建制,由公社级改为生产大队级。1984年公社改乡、苏木,大队改行政村、嘎查。红旗公社更名为乌梁素太乡、永胜公社更名为双盛美乡、此鸟老鸟图公社更名为楚鲁图乡。
1986年1月乌加河乡和温更苏木改设为镇。
1995年全旗辖海流图、温更、乌加河3个镇,巴音、巴音哈太、巴音杭盖、川井、杭盖戈壁、呼勒斯太、桑根达来、乌兰、新忽热9个苏木,楚鲁图、德岭山、郜北、宏丰、石哈河、石兰计、双盛美、乌梁素太8个乡。共有63个嘎查、57个行政村,278个自然村、9个居民委员会。
2001年4月撤销郜北乡、双盛美乡、楚鲁图乡、石哈河乡,改建石哈河镇;撤销杭盖戈壁苏木,划归呼勒斯太苏木。全旗有宏丰、石兰计、乌梁素太3个乡,德岭山、海流图、石哈河、温更、乌加河5个镇,巴音、巴音哈太、巴音杭盖、川井、呼勒斯太、桑根达来、乌兰、新忽热8个苏木。
2009年,辖4个镇、4个苏木、1个种畜场,13个居委会、84个村委会,278个村民小组。
2010年,撤销川井苏木,设立川井镇。调整后,全旗辖5个镇、3个苏木:海流图镇、乌加河镇、德岭山镇、石哈河镇、川井镇、呼鲁斯太苏木、巴音乌兰苏木、新忽热苏木。
2012年,撤销川井镇,设立甘其毛都镇、川井苏木;恢复温更镇。调整后,全旗辖6个镇、4个苏木:海流图镇、乌加河镇、德岭山镇、石哈河镇、甘其毛都镇、温更镇、呼鲁斯太苏木、川井苏木、巴音乌兰苏木、新忽热苏木。
2021年6月4日,乌拉特中旗列入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名单。
历史渊源
乌拉特中旗境内发现旧石器时代石器制造场遗址,还有闻名于世起于新石器时代的阴山岩画,这些文化遗存证实,早在古老的几十万年、几万年前,这里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和繁衍。
史载,乌拉特中旗是匈奴发祥地域。春秋战国为匈奴牧地,至赵武灵王筑长城于阴山山脉下,阴山南为赵九原地。秦属九原城及北假之地,阴山北仍为匈奴牧地。
汉属五原、朔方郡两郡各一地。三国至晋,为南匈奴牧地。五胡十六国先后为前赵、后赵、前秦、后秦、赫连夏属地,北境为拓跋鲜卑所踞。南北朝属沃野、怀朔镇各一地。隋唐属丰州,北境为突厥所踞;唐景龙二年(708年)属中、西受降城地。辽时东境属云内州西京道,西境属西夏地。金沿袭辽制。元属德宁路,隶砂井总管府。明初属东胜卫,隶山西承宣布政使司,未几皆入瓦剌蒙古部。
清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赐牧乌拉特部于乌拉山、河套平原北阴山前后;元太祖弟孛儿只斤·拙赤合撒儿后裔率乌拉特部由呼伦贝尔草原西迁而来,分设乌拉特前、中、后旗,自此始有建置,后隶会盟的乌兰察布市。民国初年隶属未变,抗战期间旗境东部沦陷敌手,至1945年日本投降,得以光复。1949年绥远"九一九"和平起义,全境随之解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隶属乌兰察布盟。1952年10月15日,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合并,称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8年5月划归河套行政区,7月隶属巴彦淖尔市。1970年划出西部8个公社、2个牧场另置潮格旗(今乌拉特后旗)。1981年9月,更名为乌拉特中旗,行政区域未变。旗府驻海流图。
地理环境
乌拉特中旗地处内蒙古高原西部,由阴山山脉东西走向的二狼山、乌梁素太山、查斯太山分割成南北不同的自然景观,依次为南部山前平原、中部山地、北部丘陵高原3种基本地貌,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过渡变化,海拔为1020-1070米。
山前平原区,属河套平原平原,介于狼山山地与乌加河古河道之间,呈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宽2-10公里的狭长地带,由山前洪积扇和河套冲积平原组成,其南缘与黄河沉积平原相接,整个地势西高东低,纵向南北高,中间低,海拔1020-1048米。
中部山地由二狼山、乌梁素太山、查斯太山组成,东西走向,处于中国地台与蒙古地槽的分界线。山地分两部分,乌不浪口以西为中低山,一般海拔1609-1700米,最高峰1912.1米,山体南陡临河套平原,北坡较缓向高平原延展为丘陵及高平地。乌不浪口以东属低山,一般海拔1400-1600米,该段有东西向平行两支山体,南支查斯太山,北支哈太山,两山间分布海流图盆地及大面积缓坡丘陵。
北部丘陵高原区,海拔1150-1350米,最高点索伦山海拔1393米,中低丘陵分布在中、东南部查斯太山与哈太山之间,海拔1400-1600米。境内有黄河、内陆河两大水系,大小河流(沟)57条、湖泊6个、中小型水库10馀座。
有东乌盖河、狼山口沟(河)、乌兰补隆河、韩乌拉河、海流图河、乌不浪口沟(河)、石哈河、莫楞河。
土壤有6个土类、16个亚类、52个土属、217个土种,以棕钙土为主,占土壤总面积73.61%;栗钙土次之,占22.32%;其次为盐土、灌淤土、风沙土、草甸土,分别占2.12%、1.75%、0.45%、0.20%。山前平原以盐土、灌淤土为主,狼山山地东部、高平原南缘、海流图盆地东南部以栗钙土为主,高平原以棕钙土为主,山丘陵低洼地、湖盆地、河沟滩地分布一些草甸土、盐土,此外还有一些零星风沙土。
植被
植被地处半荒漠地带,以荒漠草原为主体,天然草场植被稀疏、低矮,以多年生小灌木及多年生丛生草为主。境内西、北部多为柠条锦鸡儿、生猪毛,东部多为针茅、无芒隐子草、蒿。70年代以来,经引种、驯化、选育、培育出宜种植的优良籽草和饲料作物,有沙打旺、草木樨、苏丹草、玉米、谷子等品种。
乌拉特中旗深居大陆,远离海洋,地处高原,地域辽阔。气候差异很大,具有高原寒暑剧变的特点,属大陆性干旱气候区。表现为四季分明,夏季短促,春季干燥多风;秋季温和凉爽,降雨量少蒸发量大;冬季漫长,持续5个月(11月-次年3月),冬春少雨雪,夏季雨量集中,昼夜温差大的特点。
气温
年平均气温3.0-6.8℃,南部山前6.0-6.8℃,海流图为4.5℃,东部石哈河地区3℃,北部乌兰苏木3.7℃。南北气温相差3.8℃,东西气温相差0.6-1.5℃。全旗各地7月份最热,极端最高为38.7℃,平均气温为19.8-23.4℃,冬季极端最低-39.4℃
由于地形复杂,地域辽阔,各地区降水差异很大。全旗年平均降水量在115-250毫米,南部、东部偏多,北部、西部偏少。东部石哈河地区降水量最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37.5-250.6毫米,最少的是川井西部年平均降水量为115-140毫米。山前灌区年平均降水量为156-189毫米,海流图乡地区为200.9毫米。
日照
乌拉特中旗年平均日照时数为3098-325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1%-73%。阴山山脉以南为3097.6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3%;后山东南部山旱区日照时数为3130-3215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1%-72%;北部牧区3215-325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71%-73%。全年各月日照变化以12月最少为207-216小时,5月份最多为311-330小时。作物生长季节(4-9月)光照时数达1732-1809小时,占全年的55%-56%。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是气候过程和农作物光合作用的能量源泉,农作物生长季节(4-9月)太阳辐射量为93.3-98.0千卡/平方厘米,占全年的63%-65%。海流图年辐射量合计151.08千卡/平方厘米,太阳总辐射与全国各地比较,小于青藏高原和西北,大于其它地区,不论在全国、全区来讲,光能资源是很丰富的。
风
乌拉特中旗风能资源较丰富,在国内仅次于东南沿海及其岛屿,是内蒙古自治区风能最佳区和佳区。一年中平均≥8米/秒的时数,北部为2382小时,占全年的27.2%,中部为871小时,占全年的93%。乌拉特中旗历年平均大风(风速≥17.0米/秒,8级)日数为28-74天,最多的年份为60-129天,最少4-34天,春季大风日数为15-26天,占全年的35-53%。
灾害
危害乌拉特中旗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干热风、霜冻、大风、沙尘暴、白毛风、白灾、寒潮等。
地质
乌拉特中旗地质构造分区属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单元区,是东西纬向构造的一部分。已出露的地层由老到新有:上太古界,下元古界的五台群、马尼图群。中元古界的渣尔泰群、白云鄂博矿区群、温都尔庙群。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上石炭统、下二迭统。中生界下中上侏罗统、下上白垩统。新生界的下上第三系、第四系下中上更新统、全新统、缺失三迭系各统。
境内已知出露的岩石,就大类而言,有岩浆岩类(即火成岩)的花岗石、玄武岩、安山岩、伟晶岩、辉绿岩、辉长岩、橄榄岩、各种脉岩等;沉积岩类(水成岩)的泥岩、砂岩、大理石、砂砾岩、砾岩、泥灰岩、页岩等;变质岩类(包括火成岩、水成岩的变质者)的片麻岩、石英岩、片岩、次生石英岩、角岩等。
境内地质构造复杂,分属两个一级构造单位,即以川井——桑根达来镇中生代拗陷南缘为界,其北为大兴安岭地槽褶皱系,其南为华北地台。因受各期构造运动影响,加之多次大规模岩浆活动的波及,地质构造严重破坏,地层有些缺失,产生褶皱、折曲甚至倒转、破碎,导致各种有工业价值矿床的生成和赋存。
总体地质构造出现有作近东西向的6个次级的纬向地质构造单元,由北而南依次为:
蒙古向斜南翼超基性岩带处于北部边陲与蒙古国接壤处,即索伦山一带,属蒙古向斜南翼的一部分。由于长期的地质作用,远在二迭纪之后浸入到距地表较浅部的含铬矿液的岩浆岩——超基性岩裸露地表,并继续接受风化、破碎、残积、流失,形成铬铁矿和次生淋滤的菱镁矿(已经地质勘探证实)。
川井—桑根达来镇拗陷带处于蒙古向斜南翼与哈达特山褶皱带之间,属中生代形成,一直接受沉积的下降地区,是一个沉积物厚达1.5~2.5千米的近东西向的拗陷区,东西长达150公里之多,南北宽20~30公里,向西北延伸到巴音杭盖境内。据大量勘查资料得知,此带中深部赋存大量的褐煤和少量的烟煤,深部有石油、天然气,也有锰、铁等矿。
哈达特山褶皱带位于川井—桑根达来拗陷带南侧,为岩浆岩出露较好的地段,主要是花岗石、伟晶岩、玄武安山岩、花岗片麻岩等。其中有各期的伟晶岩作脉状浸入在各种地层之中。其间含有云母、水晶、铍、、钽铌矿,还有宝玉石类的电气石、海兰、紫牙乌石榴石、锂辉石、黄玉等。在玄武岩气孔中蕴藏有质地良好的方解石晶体、玛瑙等矿。此带低谷冲沟或阶地中储有品位高、质量好的沙金和重砂矿物。
呼勒斯太—温更洼隆区是一北东东——南西西向的山间洼隆区,属继续下降并接受沉积的地区。主要地层为侏罗、白垩纪的砂岩、砾岩、砂砾岩及泥灰岩,上复第三、第四纪砂砾层,粉砂岩泥土层。在侏罗纪地层中见有烟煤、焦煤和石煤。由于中生代构造破坏作用,局部地层和煤层被破坏的支离破碎。此洼隆区东端向东基底接头,经巴音哈太、楚鲁图、石哈河的白云鄂博矿区群、五台群地层,呈山间准平原和山间丘陵作东西向展布。在漫长的各种地质作用下,这一带有星罗棋布的磁铁矿、褐铁矿、沙金等矿产。其中第三纪喷发的玄武岩区内储有各色玛瑙、壁玉和髓石、方解石晶体等。
狼山—查斯太山褶皱带西起狼山、中经德岭山、东到查斯太山,展布于固查(固阳县—查索沟)公路乌拉特中旗段北侧,其东段和乌拉山西段隔乌梁素海相望。地质构造、地层变化、沉积建造均较复杂,地形切割较强烈,相对高差大,是以中山——低山为主的东西向褶皱带(其西段因受旋扭构造的影响,使东西向的狼山变成弧形作北东、南西向延伸到市辖域境外),主要由渣尔泰群、乌拉山群的狼山、增隆昌、刘洪湾、阿古鲁沟等组组成的炭质板岩、大理石、云英片岩、石英岩、绢云母片岩、千枚岩及各期浸入的花岗石、伟晶岩、脉石英、火山沉积岩等。
山前断裂带位于狼山——查斯太山褶皱带南侧的山前平原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区山前深大断裂带的一部分,是继续接受沉积的下降地区(北部属上升区)。据测知,此深大断裂的基底以上沉积建造总厚度在4500米以上,由砂岩、砂砾岩、泥灰岩、细砂质的粉砂岩、砂土腐殖质土层等组成。仅第四纪的砂土腐殖质土层厚度也在1000米以上。此带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和锂矿、甲烷、草煤、粘土矿等。北部褶皱带南缘和本断裂带北缘接触带上有数以百计的下降泉出露,局部泉群出露集流成溪而致成河,形成宝贵的灌溉资源。此带因是深大断裂区,所以也是地震易发区。
地貌
乌拉特中旗地处内蒙古高原西部,由阴山山脉东西走向的二狼山、乌梁素太山、查斯太山分割成南北不同的自然地貌,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过渡变化。具体以固查公路为界,可分南部山前准平原区和北部高原区。
山前准平原区由山前洪积扇与河套冲积平原组成,其南与河套沉积平原相接,其北以北部山区南麓为界,整个地势西高东低,南低北高,中间低,呈东西长120多公里,南北5~10公里宽的狭长地带,海拔1020—1048米。
北部高原区包括高原低山区、高原丘陵区、山间盆地区、中低山区。高原低山区,即东起查斯太山,中经乌梁素太山,西止二狼山一带,平均海拔为1609~1700米,最高峰温更山1893米,山体是南陡北缓。高原丘陵区,系指石哈河镇中北部,海拔高度为1400~1600米。山间洼地区,系指川井苏木北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杭盖、乌兰县、巴音、桑根达来苏木北部(褐煤矿、石油赋存区),海拔高度是1150~1350米,最高索伦山为1393米。中低山区,系指川井苏木南部,温更苏木北部、巴音杭盖、乌兰、巴音、桑根达来苏木南部一带的低山区,海拔高度为1450~1590米之间。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乌拉特中旗地质构造复杂,褶皱、断裂都很发育,形成多种矿产资源。截止至2010年,已发现的矿产有70种,其中具有一定工业价值的51种,开发利用和准备开发利用的40种。初步探明矿产地326处,其中较大型矿床13处,中型矿床11处,小型矿床5处,矿点及矿化点297处;具有矿产储量的矿床、矿点87处。矿产资源潜在经济价值506亿元以上。
煤矿
境内煤矿有烟煤、褐煤矿两种。烟煤产在温更镇所在地及周边一带,总储量4500万吨,经多年开发保有储量4150万吨,发热量5750~7150卡/千克。主要矿山企业有温明矿业公司、温更煤矿等,年产量22—25万吨。褐煤主要产在西起巴音杭盖苏木中北部,中经乌兰、巴音苏木,东到桑根达来白彦花一带,远景储量100亿吨以上,现作进一步勘查;另有川井苏木巴音呼都格煤矿,褐煤储量1.5亿吨,发热量3200~5300卡/千克。
石油
境内石油产地巴音杭盖苏木中北部凹陷区,自1976年本旗矿管站刘墨榆发现为异常区后,先后有大庆油田、华北油田等队进行勘查。1993年由中原油田西北勘探开发处开始勘探、开发,探明资源储量1.5亿吨,远景储量3.09亿吨以上,现有出油井86眼,年产原油4.1万吨,预计年产原油可达90万吨,形成中型油田。此石油凹陷区,向西可扩展到乌拉特后旗境内,向东可扩展到乌兰、巴音、桑根达来苏木境内。
铁矿
境内铁矿资源丰富,总储量8347万吨,保有储量8105万吨,分四氧化三铁、赤铁矿、褐铁、镜铁4种,以磁铁、赤铁为主,褐铁次之,镜铁极少。磁铁、褐铁矿分布在石哈河、新忽热、巴音哈太、巴音杭盖等地,以石哈河为多。矿床和矿点星罗棋布,较大的矿床是后石拉哈达、乌兰此老、麻格乃、东大旗、西河磁铁矿,扎板沟、阿贵少、德羊胜褐铁矿,平均品位磁铁18—35%,褐铁40—45%。赤铁矿分布在德岭山、巴音杭盖等地,较大的矿床有西德岭山、扎格乌素、东加干、其热根尚德等,平均品位45—48.5%。镜铁矿产于巴音杭盖苏木查干乌素。
铬铁矿
境内铬铁矿位居全国第二位,产在中蒙国境线以南,西起巴音杭盖苏木东加干,东到桑根达来苏木阿布格的超基性岩带上,东西长130公里,南北宽2—4公里。因其成因(溶离型)所限,矿点零星分布,且在0~500米之间均有矿体。主要集中在西起西索仑山,东到阿布格一带,东西长70公里,南北宽2—4公里。勘探储量38万吨,经多年断续开采,现保有储量20万吨,品位12—41%。年产量徘徊在0.5万吨左右。
黄金矿
境内黄金矿可分原生金矿和次生金矿两大类,分别为石英脉型、蚀变岩型、火山岩型和沙金型、砾岩金型、冰水堆积型各三种。除山前准平原耕、荒地未发现金矿外,北部丘陵、沟谷、阶地金矿、矿点遍布。原生金的石英脉型金矿产在巴音杭盖苏木图古日格,伊肯查干,乌兰苏木铜口山、索木图,石哈河镇油房壕、白四盘,新忽热苏木长山壕,呼勒斯太苏木角格泥沟等处。原生金的火山岩型金矿产在石哈河镇牛永泰沟。次生金的砂金、砾岩金矿产在乌兰苏木东查汗哈达、金山圪旦,石哈河镇哈尼河、东西印壕、老龙湾、白山壕、西大旗,新忽热苏木浩尧尔胡同、高勒图等处。次生金的冰水堆积矿产于川井苏木巴音呼都格南部。黄金资源储量187吨以上,保有储量143吨左右。原生金品位1—15克/吨,火山岩型金矿品位0.3—5克/吨,沙金品位0.5—8克/立方米。年产量58~475千克。
铅锌硫铁矿
境内铅锌硫铁矿位于自治区第三位,是一个多金属矿床。具有工业价值的产地有两处,石哈河镇甲胜盘和呼勒斯太苏木对门山。探明储量:铅金属量23.4万吨,锌金属量218万吨,硫铁矿石量4853万吨。品位是:铅1.35%,锌3.95%,硫22.9%。现开发利用的为甲胜盘铅锌硫铁矿,年处理产矿石量45万吨以上。
菱镁矿
菱镁矿产在北部超基性岩风化带,赋存部位0—60米,与浅部铬铁矿伴生,呈窝状、不规则团块状零星分布。地质储量600万吨以上,保有储量530吨。原矿(MgC2O3)平均品位42—45%,熟料(Mgo)平均品位80—85%。赋存范围与铬铁矿一致,主要矿山有索仑山、土克木、阿布格等,年采原矿量4.2万吨。
石墨矿
境内有晶质石墨矿、非晶质石墨矿两种。晶质石墨矿产于新忽热苏木铁面此老、德布斯格、巴音温都尔,呼勒斯太苏木呼勒斯太沟、前达门沟、烂不残沟、敖云乌拉等地,地质储量680万吨,保有储量680万吨,平均品位5.03—6.38%,正准备开采。非晶质石墨矿主要产在红旗店东、西山,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2—3公里范围内。赋存矿体主要有9条,多数已开采,深在200米以下。地质储量530万吨,保有储量230万吨,平均品位60—90%。现有采矿企业10户以上,年产量2.7—3.2万吨。
火山沉积岩
火山沉积岩矿产包括珍珠岩、沸石、澎润土、金矿4种。金矿产于石哈河镇牛永泰沟,前已提及。沸石、澎润土二者伴生,产在新忽热苏木所在地、石哈河镇小白彦花,储量4亿吨以上,尚未开采利用。珍珠岩产于石哈河镇蔡家圪卜,储量3600万吨以上,经多年开采保有储量2600万吨。
高档石材矿
境内有质量较好的石材原料矿。红色花岗岩产于乌梁素太乡、乌加河镇北山、巴音哈太苏木等地,辉长岩、闪长岩、角岩等产于红旗店东西山,硅化石英角砾岩和石英板岩产于巴音杭盖苏木图呼勒、伊肯查干。大致储量:花岗石250万立方米,辉长岩、闪长岩50万立方米,角岩12万立方米,石英板岩5万方米,硅化石英角砾岩7万立方米。各种石材原料都曾开采或正在开采中。
宝玉石矿
境内宝玉石矿主要产在乌兰苏木西起沙布代庙、中经角力格太、东到狮子头,东西长50公里、南北宽10公里的伟晶岩田中。巴音哈太苏木北部、新忽热苏木北部也是宝玉石的赋存区。这些地区的宝玉石有电气石、海兰、锂辉石、黄玉、玛瑙、紫牙乌石榴石、水晶等,以碧玺、海兰、水晶为主,开发利用已达20年以上。
铬英玉矿
此为新型矿种,适于制作美工工艺品。产地集中在甲胜盘铅锌硫铁矿区东南山上,储量100万立方米以上,曾有企业开采,保有储量98万立方米。
土地资源
截止至2010年,乌拉特中旗所辖总土地面积34643799.8亩,其中农用地33659585.2亩,占总土地面积97.2%;建设用地144358.5亩,占总土地面积0.4%;未利用地839856.5亩,占总土地面积的2.4%。农用地中,耕地1051223.5亩,占农用地面积3.1%;园地1219.4亩,占农用地面积0.0036%;林地179626.4亩,占农用地面积0.53%;牧草地32278411亩,占农用地面积的95.9%;其它农用地149106.8亩,占农用地面积0.44%。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86842.7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60%;交通用地39062.7亩,占建设地面积的27%;水利设施用地18512.6亩,占建设用地面积的13%。牧草地是全旗主要的土地利用方式,为乌拉特中旗主体用地类型。利用地布局是耕地集中连片,主要集中在山前河套灌区和后山旱作农业区两大片,占全旗耕地面积的98%,牧区只有零星的饲草料地。区域间的差异大,全旗各类用地具有明显的差异性,阴山山区和北部高平原为广袤的草场,是乌拉特中旗的主体经济区域;前山河套灌区是主要农业区,东南部山旱区则是农牧结合的半农半牧区。全旗土地面积大,土地类型多样,适宜农、牧、林业的综合发展。全旗后备土地资源潜力大,耕地面积呈上升趋势,全旗有宜农荒地资源1.6万公顷,有宜林荒地2.0万公顷,98%分布在山前灌区,在国家投资、集体投资、个人投工投劳和引资转包开发下,使全旗耕地面积新增6464.7公顷。全旗人均土地面积15.87公顷(折238亩),人均耕地面积0.54公顷(折8.15亩),牧区畜均占有草场面积1.28公顷(折19.2亩),随着人口增加和各种非农牧用地的增加,人均耕地、畜均草场数量逐年下降,保护土地资源应引起全旗各族人民的高度重视。
水资源
据2004年内蒙古自治区水事监理中心测定评价:水资源总量59461.53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0345.53万立方米,地下水29115.6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19803.65万立方米/年,地表水可利用量3575.02万立方米/年。现状用水量28666.04立方米万/年,其中,城镇生活用水139.24万立方米,农村生活用水818.73万立方米,农业用水27602.26万立方米,工业用水105.81万立方米。
草场资源
乌拉特中旗草场面积大,草原资源丰富,全旗可利用草场2198033.53公顷,占全旗土地总面积的95.1%。以荒漠草原为主体的天然草场划分为12类32组86个草场型。
森林资源
乌拉特中旗森林植被为荒漠化草原类型,以旱生植被为主。实有林面积151124.3公顷,分天然林和人工林两部分。天然林主要分布在狼山、查石太山、哈太山地区和北部牧区,面积为90296公顷,林种为防风固沙和水土保持林,树种有杜松、春榆、山柳、叉枝桧柏、梭梭等。人工林主要分布在山前平原区和山旱区,牧区次之,总面积60828.3公顷,其中林分面积9218.8公顷,林种为用材林、防护林、特种用途林,树种为杨属、榆树、柳树、沙枣树等;经济林面积147.6公顷,树种为果树、枸杞等;人工疏林面积4318公顷,树种为杨树、榆树、柳树及其他;人工灌木林面积14937公顷,树种为梭梭、柠条锦鸡儿等;未成林地面积31325公顷,林种为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和水土保持林。此外,还有四旁树折合881.9公顷,苗圃地239公顷。森林复被率5.08%。人工林活立木总蓄积839228立方米,其中林分蓄积759749立方米,平均每公顷82.4立方米;疏林蓄积50619.3立方米,平均每公顷11.7立方米;四旁树蓄积28859.7立方米,平均每公顷32.7立方米。
植物资源
据1981年草原普查资料,全旗野生种子植物有67科255属426种。其中有饲用价值的植物有42科150属289种,其中禾本科牧草居饲用植物的首位,有29属58种,其次是菊科,有20属49种,具有引种价值的12种5科7属。有药用价值的植物186种,主要有麻黄、山大黄、马齿苋、银柴胡、王不留行、角茴香、蒙古扁桃、甘草、地丁草、远志、锁阳、荔枝菟丝子、知母、天仙子、地黄、车前、沙参、菌陈、薄公英、苍耳、薄草、秦艽、肉苁蓉、紫草等。
野生动物资源
据调查统计,全旗范围内生存的野生动物有:蒙古野驴、岩羊、黄羊、团羊、青羊、狼、土豹子、狐属、红原鸡、石鸡、鹌鹑、野鸭、地脯、苍鹭、喜鹊、乌鸦、老鹰、猫头鹰、黑耳鸢、蓑羽鹤、天鹅、草兔、兔狲、欧洲狗獾、猞猁、刺猬亚科、黄鼠、松鼠、蛇等。
行政区划
乌拉特中旗辖6镇、4苏木:
镇:
苏木:
农牧场:
人口民族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我旗常住人口的基本情况公布如下:
一、常住人口总量
全旗常住人口为112159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减少22045人,减少16.43%,年平均增长率为-1.78%。
二、户别人口
全旗常住户为53782户。其中集体户2738户,集体户人口为7332人。家庭户51044户,家庭户人口为104827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05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0.47人。
三、民族人口
全旗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88154人,占78.59%;蒙古族人口为22755人,占20.29%;其他少数民族人口为1250人,占1.1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汉族人口减少23009人,占比下降4.24%;蒙古族人口增加930人,占比增长4.03%;其他少数民族人口增加34人,占比增长0.21%。
四、常住人口性别构成
全旗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59688人,占53.22%;女性人口为52471人,占46.78%。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3.75,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49.25下降35.5。
五、常住人口年龄构成
全旗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2015人,占10.71%;15岁-59岁人口为75134人,占66.99%;60岁及以上人口为25010人,占22.3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6629人,占14.83%,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0.16个百分点,15岁-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11.67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1.82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8.16个百分点。
六、受教育程度人口
全旗常住人口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5815人;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631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0554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7252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7620人增加为14101人;拥有高中文化程度的由17144人减少为14828人;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由39196人减少为36158人;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由24371人减少为24298人。
七、平均受教育年限
全旗常住人口中,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6年。
八、文盲人口
全旗常住人口中,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6438人,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7.33%下降为5.74%,下降1.59个百分点。
九、城乡人口
全旗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61286人,占54.6%;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873人,占45.4%。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增加5562人,乡村人口减少27607人,城镇人口比重提高了13.08个百分点。
十、流动人口
全旗常住人口中,人户分离人口为48863人,流动人口为48863人。流动人口中,跨自治区流入人口为7733人,自治区内流动人口为41130人。
经济
综述
种植业结构在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年农作物总播面积55.63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4.98万亩,比上年减少1.03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12.88万亩,比上年减少2.7万亩;种草面积7.77万亩,比上年增加5.9万亩。农作物种植粮经草比例由上年的67.4∶26.4∶6.2调整为今年的62.9∶23.2∶13.9,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50.7∶26.4∶22.9调整为今年的44.7∶23.2∶32.1。在农作物产量中,粮食总产量11.8万吨,较上年增长6.3%;油料产量1.84万吨,比上年减少4.7%。种植业结构依据市场需求变化进一步得到调整,有效地推动了农村经济向健康化方向发展。
畜牧业生产坚持走"典型带动"、"北繁南育"、"引种入牧"、"农牧结合"的路子,
使农区养殖业由小规模大群体向大规模大群体转变,呈现出牧业生产强劲的发展势头。全旗日历年度牲畜总头数达117.2万头只。其中;生猪4.01万口,良种、改良种占98.2%,繁成率为81.9%;死亡率为1.7%,出栏率为43.4%,商品率为34.3%。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牧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年末拥有机械总动力21.39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6%;拥有大中型拖拉机752台,拥有小型拖拉机10789台,分别比上年增加27台和346台。农村用电量3759.9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4%。
工业经济健康发展。工业经济在市场约束加剧,各种矛盾和困难比较突出的情况下,狠抓企业转制完善工作,把发展工业放在扶优、扶强、扶大和引进项目、招商引资上来,使全旗经济呈现出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全旗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8840万元,比上年增长50.9%。其中:国有企业增加值314万元,减少44.5%;集体企业增加值712万元,增长20.5%,私营企业增加值4650万元,增长2.4倍,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1566.5万元,增长6.5%,有限责任公司增加值1597万元,增长21.8%。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有所提高,全旗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由上年的1524万元增长到1778万元,增长17%。其中:国有企业的贡献率4%,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乡及乡以上工业效益综合指数达98.7%,工业品产销率达96%。
建筑业快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有力地推动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全旗建筑业年内完成增加值308万元,比上年增长38.7%。其中,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506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8560平方米。
2013年,乌拉特中旗生产总值达102.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较上年增长17.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8亿元,增长3.77%;第二产业增加值79.54亿元,增长22%;第三产业增加值8.46亿元,增长5.9%。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4.6%,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7.2%,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8.2%。全旗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4.1:78.1:7.8调整为14.6:77.2:8.2。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0534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3.58%。
2013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43058万元,增长47.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69414万元,增长59.91%。全年地方财政支出208001万元,比上年增长27.58%。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30908万元,增长32.2%;医疗卫生支出10180万元,增长22.6%;教育支出15791万元,增长9.4%。2008年-2012年五年间,全旗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32.6%。
2021年,全旗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下降3.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17亿元,增长6%;第二产业增加值40.4亿元,下降15.2%;第三产业增加值38.35亿元,增长2.8%。三次产业结构比为23.4:39.3:37.3。
第一产业
2012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3.68亿元,同比增长9.15%,实现增加值14.98亿元,同比增长8.6%。其中农业产值13.61亿元,增长7.68%;林业产值1.16亿元,增长12.75%;牧业产值8.31亿元,增长11.39%;渔业产值0.16亿元,增长15.32%;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0.44亿元,增长2.97%。
农村牧区经济在优化调整中实现了稳步增长,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12年全旗牲畜总头数达127.07万头(只),较上年减少了2.41万头(只),牲畜出栏量达78.58万头(只)。2012年,全旗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30.53万亩,较上年增加了3.6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7.32万亩,较上年增加3.92万亩;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3.8万亩,较上年减少2.06万亩。在农作物产量中,粮食总产量达到66708万斤,增长9.04%。2008年-2012年五年间,全旗粮食总产量年均增长10.5%。
第二产业
2012年,乌拉特中旗完成工业总产值133.98亿元,增长30.3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1%。2008年-2012年五年间,全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1%。
201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24.69亿元,增长29.5%;实现利润总额9.05亿元,下降44.65%。
第三产业
2012年,乌拉特中旗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6亿元,同比增长15%。分地区看,城镇市场实现零售额6.86亿元,增长14.7%,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64.72%,农牧区市场实现零售额3.74亿元,增长15.6%,占全部零售总额的35.2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额8.85亿元,增长12%;餐饮业零售额1.75亿元,增长34.3%。2008年-2012年五年间,全旗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9%。
文化
乌拉特中旗的官方语言是汉语普通话和蒙古语,使用于正式场合。
但乌拉特中旗的汉族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语言为晋语,乌拉特中旗话属于晋语的大同-包头片方言。
交通
2007年至2012年,乌拉特中旗就完成交通基础建设投资11.38亿元,其中,完成通乡油路490.3公里;通村油(水泥)路643.3公里;通达工程698公里;完成全长80公里的省道S311线(石哈河——巴音查干——海流图)油路改建工程和全长48公里的省道311线白音厂汗至固阳达头地三级公路改建工程;建成苏木镇客运站4个,完成险桥改造6座。
据统计,截至2012年,中旗公路总里程达4027.297公里,其中省道293公里,县道826.302公里,乡道253.92公里,村道2654.075公里。全旗公路密度达到5.6公里/百平方公里,形成了以“三纵三横九出口”为主骨架,辐射全旗的公路网以及旗外“4小时包头市、两小时临河区”、旗内“1个半小时到达”的公路时空圈。
社会
教育事业
2012年,乌拉特中旗共有中学5所,在校学生2731人,教职工425人,其中:专任教师303人。共有小学3所,在校学生4566人,教职工630人,其中:专任教师590人。学龄儿童入学率继续保持100%。
卫生事业
2012年,乌拉特中旗拥有各类卫生机构16所,其中,医院2所,拥有床位数330张、卫生技术人员218人;卫生院13所,拥有床位数120张、卫生技术人员97人;妇幼保健院1所,拥有床位数60张、卫生技术人员48人;疾病预防中心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所。
社会保障
2012年,乌拉特中旗已经保障了5400个城镇贫困人口;农村牧区低保保障了10600个农村牧区贫困人口,做到了“应保尽保”。二是“基本医疗”保险进展迅速,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42796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人数已达到87037人,参保率达到99.8%。三是“基本养老”到2012年,全旗参加农牧区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55773人;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达到20778人,其中:参保职工12642人,参保离退休人员7079人。
中旗重大事件
记者日前从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了解到,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浩尧尔忽洞金矿深部勘查近期取得重大突破,现已确定1436米标高以下新增资源储量(金属量)为75.85吨,累计探明资源储量(金属量)148.467吨,目前探明的储量已经排在内蒙古首位。
旅游
乌拉特中旗境内现存:阴山岩画、赵长城、固阳秦长城遗址、千年古榆沟、爬柏沟,恐龙化石群等遗址遗迹,主要旅游景点有:希热庙(距海流图12公里)、蒙古大营(距海流图20公里)、288口岸、奇石林(距海流图14公里)、生态公园(距海流图5公里)等。
乌拉特中旗历史悠久,文化灿烂。长期以来,北方各民族形成了独特的民族风情等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境内现存阴山岩画、赵长城、秦长城、汉受降城、高阙塞石筑城遗址遗迹等。全旗地域辽阔,境内山地、丘陵、高平原具有多种地貌类型,景观差异明显。阴山山脉以南是富庶的河套平原,以北是广袤的草原,不同的地貌,不同的动植物种群为观光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距旗政府所在地-海流图镇以东12公里,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1年),
由第一代活佛呼勒庆贵禅师在康熙帝的资助下建成,为东方21个佛教胜地之一。希热庙兴盛时期僧人达300多名,香客西至拉萨,东至乌兰浩特,北至大库伦(今蒙古国乌兰巴托),名扬四海。希热庙旅游区的三眼泉水是希热庙的灵魂,几百年来慕名求泉水治病的患者源源不断。相传这三眼泉水各有妙用:一谓能治眼病;二谓能治胃病;三谓能治心血管病、狂犬病。1996年经国家有关部门化验鉴定为天然优质饮用矿泉水。
位于德岭山镇北部,距海流图镇南15公里,离五海(五原-海流图)公路仅6公里,交通便利。这里风景优美,气候怡人,地域开阔,盛产多种鱼类,水库周围山青水秀,北有广袤草原,是体现具有蒙古族风情、草原风光、草原特色的度假村。
甘其毛道口岸是国家一类季节性陆路口岸,年易货量达4千吨,易货总额合人民币1.3亿元。这里大量云集着区内外客商、游人和蒙古国客商,给全旗旅游业的发展带来无限生机,具有拓展优势和个性化特色,适宜季节性旅游和跨国游。
乌兰苏木北界298界桩附近的溶洞、索伦山溶洞,这些景点风景天然独特,极具观赏性。
位于新呼热与桑根达来苏木接壤处,距海流图镇60公里。此地青山绿水,树木成林,一眼望去碧波荡漾,绿草如茵,大有开发前景。
位于海流图镇东北5.8公里处,度假村总面积达1800亩,中心是巴仁宝勒格水库,水面达19万平方米。该水库由天然矿泉水汇集而成,水质优良、清爽甘甜,四季常流不息。度假村邻水畔建有现代化蒙古包14顶,为游客提供餐饮服务。可开展划船、钓鱼、游泳、休闲度假、祭敖包、观赏乌拉特民俗婚礼表演、品尝民族风味套餐等活动,是一处集旅游观光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度假村。
瑙干塔拉草原旅游区
位于巴音哈太苏木南侧2公里处,是该苏木牧民舍登在自己的家庭生态牧场上创办的。瑙干塔拉汉语意思为"绿色草原"。在这块绿地上,建有现代化蒙古包2顶,传统蒙古包3顶,有2峰骆驼、2匹马供游人骑乘和驾车游玩。来到这里,既可以见识这位老牧民苦心经营的家庭生态牧场所产生的多种经济效益,体验蒙古族生活习俗,同时也能尽情游览迷人的草原风光。
位于海流图乡镇北17公里处,距海--川(海流图--川井)公路2公里。由乌兰苏木牧民敖特恒巴图在自家的草场上创办。有传统蒙古包3顶,马2匹。盛夏时节,牛羊满坡,炊烟袅袅,景色迷人。
代表人物
著名田径运动员李珍珠,最好成绩:2007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女子3000米障碍冠军9:32.35(亚洲纪录)。
获得荣誉
2020年7月,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重新确认乌拉特中旗为国家卫生县城。
2020年12月,入选自治区双拥模范城(旗县、市区)名单。
2020年12月22日,入选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名单。
2021年1月14日,入选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公布的第三批全国农村创业创新典型县名单。
2021年5月27日,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2020年9月14日,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参评城市进行了公示,该城市(区)获得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评选参评资格。
2021年1月28日,入围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2021年5月27日,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首批全国县域足球典型。
参考资料
乌拉特中旗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2024-08-27
区域概况.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2024-02-28
乌拉特中旗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2024-02-28
自然地理.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2024-02-28
历史沿革.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2024-02-28
景观.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2024-02-28
喜报!乌拉特中旗入选全国名单!.全国文明镇最美乌加河.2024-02-28
第三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市)名单公布!.农民日报.2024-02-28
人口民族.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2022-02-10
(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红黑统计公报库.2022-09-19
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参评城市(区)公示 上海5个区入选_新浪上海_新浪网.新浪.2020-09-16
上海4区入围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_浦江头条_澎湃新闻-The Paper.浦江头条_澎湃新闻-The Paper.2021-01-29
国家体育总局公布全国县域足球典型,首批共101个.头条光明网.2022-02-10